建筑新聞:建筑業資質“做減法”是大勢所趨?
2020-05-04 來自: 河南山河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1057
本屆政府牽動改革的“牛鼻子”就是深入推進“放管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在建筑業市場管理的表現之一就是,對企業資質做“減法”。
2014年對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進行了大手術,專業承包資質類別由60個減少為36個,其中19個專業承包資質直接取消;
2015年又取消了建筑智能化、消防設施、建筑裝飾裝修、建筑幕墻4個設計施工一體化資質;
2015年10月9日,住建部發布《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建市[2015]154號),將《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和資質標準實施意見》(建市[2015]20號)規定的資質換證調整為簡單換證,資質許可機關取消對企業“資產、主要人員、技術裝備”指標的考核;
取消《施工總承包企業特級資質標準》(建市[2007]72號)中關于工法、專利、科技進步獎項、工程建設國家或行業標準等考核指標要求,對于申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的企業,不再考核上述指標。
2017年4月14日,住建部官網正式發布通知,取消城市園林綠化企業資質,3年來沸沸揚揚的園林綠化資質取消與否話題,終于塵埃落定,是徹底的取消了,沒有并入市政專業。2016年6月住建部又發文對《城市園林綠化企業資質標準》進行了修改,業界開始有些暈,到底是取消不取消呀!最后的結局,就是本文開頭的部分,到了2017年4月14日,主管部門住建部正式發布,取消城市園林綠化資質。
2017年7月31日,受國家發改委法規司委托,中國招標投標協會將組織市場主體、業內專家學者,就《招標投標法》第十四條關于工程招標代理機構資質管理的條款修訂收集意見,1、取消招標代理資格。2、招標代理資格取消后,政府和協會應從哪些方面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和行業自律。由此可以看出,招標代理機構的最后一個法定資格被取消,將鐵板釘釘!
2019年3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實行建筑業企業資質審批告知承諾制的通知,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深入推進建筑業“放管服”改革,決定在全國范圍對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審批實行告知承諾制。可以說此次重點對升級的企業業績全部實地核查,重點檢查企業業績指標是否符合要求,讓很多企業望而生畏條件不夠的徹底就打消了升級的念頭。
進一步推進“放管服”是大勢所趨,距2014年資質修訂也已過6年有余,下一步,住建部對企業資質還將實施哪些大手術,讓我們拭目以待!
簡政放權:取消資質管理日漸明朗 日前國務院發文《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與住建部之前發的《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改革的若干意見》以及之后發的各種相關文件的內容相比,還是有一些新的提法的。 那么對于業關注、支撐行業管理的基本體系框架——企業資質和執業資格管理,有否給出明確的指向? “老生常談”就不提了,在這里只講新鮮的。 且聽分析,自行腦補。 深化建筑業簡政放權 住建部文里提出“堅持淡化工程建設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資格的改革方向”,國務院文在第二部分提出“優化資質資格管理,簡化建設企業資質類別和等級設置,減少不必要的資質認定。” “強化”層面的意思有更進一步的要求:“強化個人執業資格管理,明晰注冊執業人員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加大執業責任追究力度。有序發展個人執業事務所,推動建立個人執業保險制度。”說明個人執業制度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目前注冊建筑師已有相應的制度設計,而其他的注冊師則還未明確。 那么哪些是屬于“不必要的”和“可以簡化”的類別? 勘察、咨詢、設計、施工、造價、監理等幾個大類哪些會首當其沖? 簡化和合并同類項的工作實際上已做了兩年,無論是已出臺的《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還是未出臺的《工程設計企業資質標準》都有所行動,已取消、合并、簡化若干專業、專項資質,那么做了這些夠還是不夠? “淡化”和“優化”內涵不同,淡化是一個“逐步轉變”的過程,而“優化”表面看只在量變的范圍內,沒有質變的強制要求,其實是給了一個過渡期。“優化”的彈性很大,主要看上面的要求有多大的“剛”性,下面的“太極”如何“以柔克剛”,這決定了動作的幅度大小和最后時點的到來有多快。 完善工程建設組織模式 住建部聯合發改委印發《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從鼓勵發展多種形式全過程工程咨詢、重點培育全過程工程咨詢模式、優化市場環境、強化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 國務院文件中提出“要鼓勵投資咨詢、勘察、設計、監理、招標代理、造價等企業聯合經營”,這是幾個意思? 事實上是因為這些類型的業務在比如FIDIC條款、國際工程合同中統稱為“工程咨詢”,而在中國被人為地切割分段,賦予了不同的名稱,歸不同的部門管理。 此次鼓勵算是回歸其應有之意嗎? 但是如何“聯合經營”? 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取消擋在企業面前的人為障礙。條塊分割、人為割裂、設置重重門檻正是中國企業難以形成完整技術和管理能力,難以有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問題所在。 深化建筑業“放管服”改革 弱化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資格。 加快修訂企業資質標準和管理規定,簡化企業資質類別和等級設置,減少不必要的資質認定。 個人執業 完善個人執業資格制度,優化建設領域個人執業資格設置; 加大執業責任追究力度,嚴厲打擊出租出借證書行為。 有序發展個人執業事務所,推動建立個人執業保險制度。 打破市場壁壘 打破區域市場準入壁壘,取消各地區、各行業在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規定外對企業設置的不合理準入條件,嚴禁擅自設立或變相設立審批、備案事項。 工程造價改革 改革工程造價企業資質管理,完善造價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 統一工程計價規則,完善工程量清單計價體系。 建立工程全壽命周期的成本核算制度。 積極開展推動綠色建筑、建筑產業現代化、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等各項新型工程計價依據的編制。 建設誠信體系 完善全國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實現與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數據共享交換。 建立建筑市場主體黑名單制度,公開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 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開展信用評價。